古代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_1200字

早就听说大足石刻的名气,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参观一下。 今年夏天,听了朋友的建议,我兴致勃勃地去了那里,却没想到我竟然有了一个大发现。

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和卧佛各有千秋。 我不需要在这里谈论它们。 但圆觉洞、释迦牟尼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八十六佛都让我很感兴趣。 八佛石雕艺术所蕴含的现代科学知识是最具启发性的一点。

圆觉洞采用的光学、声学和排水系统

来到大足石刻所在的宝顶山,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洞穴DD圆觉洞,高6米米 ,宽近10米,深12米。 洞口左下刻有宋代著名学者韦了翁所书的“宝顶山”三个大字。 进入洞内,即使是大白天,也很黑。 唯一清晰可见的是菩萨背对着我们,跪在忏悔室前。 他和《龙八族》中的枯荣大师总是从后面看人。 是有几分相似。 石像雕刻精美,质感强烈,祭坛如丝绸。 但为什么在漆黑的山洞里只能看到这尊跪佛像呢? 环顾洞穴四周,我找到了答案。 原来,那石像的上方,背对着一个天窗。 天窗与石像成45度角。 光线穿过天窗,照在佛像上。 这就是古代的“聚光灯”。 古人在设计中巧妙地利用了光学原理解决了照明问题,而且还环保,没有使用其他火光源对洞内造成污染。 这也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体现,不得不令人印象深刻。 ,堪称大足石刻艺术的杰作。

如果你在山洞里低声说几句话,你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。 如果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,由于洞内的石壁凹凸不平,所以回声减弱了。 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。 因此,他们利用凹凸不平的石墙来扰乱声波的发射,相互抵消,让回声消失。 。 这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处理方式不谋而合,但前者比后者早了800多年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排水系统。 如果你在雨天仔细观察的话,不难发现环境中有很多东西洞内众多石像中,有一尊石像,其手不断接水。 伸臂抬头,只见石壁上蜿蜒着一条长龙。 石龙将水吞入体内,并顺着身体排出。 排出的水通过石像的双手流入地下密道,然后从山洞中排出。 这真是一件巧妙的作品。 与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相比,可以说是不上不下。

释迦牟尼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和透视原理

我们来到宝顶山,有一套非常独特的 石刻,即“释迦牟尼佛”甲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八十八佛”石刻。中间释迦牟尼身着开领袈裟,左右为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,身披流苏, 普贤菩萨手捧大宝阁,左手捧着七层宝塔,石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文殊菩萨所持的七层宝塔。 高近1.8米,重350-400公斤,倾斜10度,但历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屹立不倒,原因就在于袈裟和双手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支撑。 在各种结构中,只有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强。 这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。 然而,这种力学的原理实际上应用在这里。 我们只能惊叹古代工匠的能工巧匠。

释迦牟尼、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为什么要前倾10度? 这是因为石雕不仅要坚固,而且要美观。 为了避免雕像的身体和头部在视觉上不协调,这些雕像的身体倾斜了十几度。 我们知道,这用到了透视原理,而透视原理只能在当代艺术教科书上学到。 宋代能工巧匠就知道了,运用得如此巧妙,不得不称道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网站地图